古籍中的人性故事,细思恐极:狐妖狡黠,却哪有人心恐怖?
今天给朋侪们带来的是清代《子不语》中的一个小故事。故事不长,情节也很简朴,不外读过之后,你可能会慨叹人性,继而有“细思恐极”的感受。先相识一下《子不语》《子不语》是清代文学家袁枚撰写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。《子不语》的正集约莫成书于乾隆五十三年(1788年)前,厥后又有些陆陆续续的篇章,汇为续集。
《子不语》的书名出自《论语·述而》:“子不语怪力乱神”,厥后作者发现元人有部书同名,遂改为《新齐谐》,出自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齐谐者,志怪者也”。元人的同名书早已失传,故后人对袁枚的这本书仍多沿用《子不语》之名。它模仿六朝志怪小说以及《聊斋志异》而写,文章多数言鬼神,谈怪异,其中因果报应、荒唐离奇身分较多,部门篇章从偶然、猎奇的角度写不怕鬼的故事。全书文字精练、语言自然、亦庄亦谐,展现了千奇百怪的世间百态,用极尽诙谐且艰涩的方式展现了其时社会的诸多恶弊,体现了袁枚对理学思想的批判和对封建迷信的怀疑。
《子不语》共二十四卷,《续子不语》十卷,共三十四卷,收集短篇故事一千二百余则,袁枚在《子不语·序》中的第一句话就是:“怪、力、乱、神,子所不语也。”这实际上是对书名的一个注释,也代表作者谈论的是“怪异、勇力、悖乱、鬼神”之事。
《子不语》中大多是一些有关托生转世、冤鬼索命、厉鬼为祟的离奇故事;城隍、土地、冤鬼、隶卒等种种神鬼形象随处可见,完全不涉及鬼神的故事只有寥寥数篇,中心思想多为“因果报应”、宿命说等。这倒与堃哥一直以来先容给大家的故事很是吻合,而袁枚也正是以这些神鬼形象、荒诞故事,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完整的阴间社会。咱们先看故事汉阳县令刘甲(没有详细名字,就这样指代一下吧),性格耿直,或者说有些执拗。
因为整治祝由科的事情过于严格,因此有人投诉到抚军(官名,原文如此)那里。这里插一句,什么是祝由科呢?祝由科,也称祝由、祝由术、咒禁科,是中国古时中医治病十三科中的一科。晚清长篇小说《二十年眼见之怪现状》中第三十一回中提到:“那祝由科代人治病,不用吃药,只画两道符就好了。”或许意思您应该明确了吧?书归正传。
抚军听闻投诉后震怒,狠狠申斥了刘甲一顿。但以刘甲的性格,怎么会佩服呢?心里很是抵触,竟然劈面顶嘴。这下抚军更是怒不行遏,将了刘甲一军:好啊,正好沔阳有个棘手的案子,你要是真有本事,就把这案子审理清楚吧!要说刘甲这人真是轴,还没搞清楚这案子到底是何理由,他竟然便应承了下来。这里再插一句,沔阳是那里呢?沔阳古成复州,就是如今的湖北仙桃。
沔阳这个名字的由来,是因为这个地域位于“沔水之阳”,有两千多年的历史。直到上世纪八十年月,沔阳由县改市时,因为四川有个绵阳,可能引起混淆,加上“沔”字生僻,才改成了仙桃市。请朋侪们注意一点,“沔”字的右边可不是乞丐的“丐”哦。
空话有点多了,再来看看抚军说的这个案子,如何棘手呢?话说沔阳有个金桂姐,与当地黄家的令郎文定。及至婚期,迎亲花轿到了黄家,竟然有两个新娘子一起走下花轿。
样貌、穿着、妆扮、体态,一模一样!黄家自然大吃一惊,哪还敢继续办喜事,商量之下,似乎只有一个解决方案:把两个女子送回金家,让金家想措施处置惩罚。哪成想,金家人也无从分辨。
没措施,只有找官府了,于是两家都以人妖莫辩诉至官府。但由州至府,居然都无人能破此案,至今已半载有余。看来抚军真的是有意要为难刘甲啊!不外,这刘县令似乎胸有成竹,立马接了案子,并提出就在抚军公署中审理此案,还要借用抚军宝印。抚军见刘甲此举也是摸不着头脑,不外迟疑了一会儿,便也允许了刘县令的请求。
于是,刘甲便令衙役带出两名女子,划分盘问二人一些细节问题,好比怙恃姓名年岁,家住那边,屋内陈设等。可等到核对两人口供时,刘县令发现竟一模一样,分绝不差。于是刘甲换了个计谋:他将二女叫到眼前,和颜悦色道,我看你们俩啊,可能原就是一对双胞胎,但你们都想嫁到黄家,你们爹妈也不能同意啊!这样吧,我有个措施,就在这儿设一鹊桥,谁能走在上面,谁就嫁给黄家;不能走的,就回家侍奉怙恃,可好?不等二女说话,刘县令便派人从府衙大门到抚军座前,铺了一条长长的白布,这就是所谓的鹊桥了。
接着,刘县令便命二女在此白布上行走。一位女子一看这情形,明白是办丧事才有的局势啊,于是拜了拜刘县令,哭泣着说民女做不到啊!刘县令冒充怒道,既不能走,那还不速速归家,侍奉怙恃?此女期期艾艾下堂去了。另一女子这时面露喜色,径直走上白布,轻盈飘逸,不多时便走了个往返。
刘县令心中有数,早将抚军大印藏在身后。待那女子来到眼前,也不多话,直接劈头盖脸将大印向那女子击下。此女见势不妙,大叫欠好,转身便想要逃走。
不意那抚军官印金光四射,登时将她罩在原地,丝毫转动不得。紧接着,双方早已准备好的衙役又拿铁网罩下,那女子更是挣扎不外,一时半刻,力竭现出真身。跟朋侪们想的一样,竟是一只狐狸。
随后,刘县令命人将狐狸扔进江中,这个案子圆满竣事。抚军相当兴奋,也忘了之前和刘甲的矛盾争吵,厥后竟奏请朝廷,着刘县令升任汉阳府知府。
老黎民都说这是再世包龙图啊!故事竣事了?你太天真了这本是一个好故事,可《子不语》的气势派头,让你捉摸不透。后面另有故事:话说汉阳有茶商,带着大笔钱财赶路,路上被一伙伏莽跟踪。
好不容易跑到汉川,求救于一家客栈老板。老板听闻此事,沉吟半刻,才说道:“真要是这个情况,我这儿也不是你的久留之地。
此处有武举人,你可以投奔他们家,能保你性命无忧。”随即,客栈老板便将茶商带到了武举人家中。这武举人原是兄弟二人,闻听此事后便马上为茶商准备酒食,扫除床铺,再三嘱咐道:“不管夜里听到什么,都不要作声,也不要出来看,安放心心睡觉即是。
”到了晚上,茶商睡下之后,兄弟二人便在烛光的陪同下等着伏莽前来。不多时,伏莽们果真前来,兄弟二人与他们展开殊死屠杀,杀了其中四人,另有三人翻墙逃跑了。
天亮之后,兄弟二人叫醒茶商,准备一起去衙门报官。却不意就在这当口,汉阳府的衙役居然来到武举人家中,把兄弟二人押了回去。谁也想不到是怎么回事。原来竟是那逃走的三名伏莽,假称自己是茶商,趁夜到了汉阳府击鼓求救,恶人先起诉,说被武举人兄弟二人谋财害命,好不容易才逃了出来。
知府不辨真伪,亦不明就里,便差人将兄弟二人带回府衙问话。这汉阳知府即是前面故事中的刘甲。兄弟二人便将事情来龙去脉讲述一遍,那肯定与刘知府之前听伏莽们说的完全颠倒啊!可这刘知府偏就听信伏莽所言,随即将兄弟二人下狱。
兄弟二人担忧伏莽逍遥法外,家中遭逢不测,请求释放一人回去护家,刘知府也坚辞不允。悲剧不出所料的发生了。那三名伏莽果真返回武举人家中,将其家人屠戮殆尽后逃之夭夭。此事很快传回府衙,刘甲这才知道自己犯下了不行饶恕的错误,急遽释放了兄弟二人,可已经于事无补了。
最后说几句袁枚在文章最后说了这么一句话:“呜呼!公能断狐,竟难免为盗所卖,岂非治妖易治人难耶!”其实我倒以为,说刘甲“治妖易治人难”,并不是袁枚的真实想法。把这样两个故事摆设在一起,可能他更想表达的是,有时妖比人更无知单纯,而人比妖更狡诈世故。
何出此言?想那狐狸,被刘甲诓骗,以为从白布上走过便真的可以嫁入黄家,过上憧憬的人类生活。可是,从白布上走过是何用意,狐妖并不明白,这是无知;刘甲对她和颜悦色,狐妖基础没有推测刘甲会在此事上使诈,这是单纯。是不是?再看我们人类。
伏莽的狡诈自不必说,我们只分析一下为何刘知府偏偏听信伏莽所言而羁押武举兄弟。其实以刘甲的心智,以及武举人在当地的名誉,孰是孰非应该不难明辨。那么刘知府如此行事的原因何在呢?堃哥向来不惮以最恶毒的思路来分析事情,这次也不破例。
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梳理一下:首先,刘甲升任知府,又被黎民称作包青天再世,是不是急需大案要案来牢固自己的名声?杀人自是大案无疑;其次,拿朝廷钦点的武举开刀,是不是更容易引起朝廷注意,以彰显自己不畏权贵、朴直不阿的正面形象,为以后仕途打下基础?再次,武举在当地颇具声望,深得黎民信任,这样的好人居然也做杀人越货的活动,反差之大,是不是更有爆点、更容易制造舆论?最后,刘甲既然被称为包龙图再世,想必之前也一定是清廉、朴直的。为何被堃哥这么一分析就如此不堪了呢?思来想去也许只有一个原因:不管是同流合污,还是被裹挟而行,刘甲应该已经为其时政界的黑暗所侵染,早将最初的理想抛之脑后,只想着世故的为官之道,只盼着继续升官发达,最终也只能一路走到黑了。堃哥已经不敢再想下去了。
若真如此,昔人说“胸有鳞甲,心怀叵测”,又说“人心不古”,诚不我欺啊。
本文关键词:古籍,中的,人性,故事,细思,恐极,狐妖,狡黠,却,AG九游会
本文来源:AG九游会-www.huayong-3.com